兵种战术差异是决定战场胜负的核心要素。步兵作为基础兵种,在复杂地形如城市战和山地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战术重点在于隐蔽性和机动性,通常采用分散阵型推进,利用掩体减少伤亡,同时需要配合轻型坦克或装甲车进行快速推进或伏击。步兵的火力虽然相对较弱,但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发挥出远超装甲部队的战术价值,特别是在占领要点和实施侦查任务时表现突出。

装甲部队的战术运用则强调速度和突击能力。轻型坦克在二战前期是主要的装甲支持力量,其高机动性适合快速部署和反击操作,战术上常采用钳形攻势或迂回包抄。中型和重型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机动性较差,更适合作为突破敌方防线的矛头或固守关键阵地。装甲车在战术体系中承担侦察和骚扰任务,其快速反应能力能够有效破坏敌方后勤线。装甲部队的战术核心在于集中使用,避免分散兵力被各个击破,同时需要步兵配合清除反坦克火力点。
空军战术在二战风云中呈现出明显的支援特性。轻型战斗机负责夺取制空权并为地面部队提供掩护,战术上采用编队作战和俯冲攻击。轰炸机则专注于对敌方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其战术价值体现在对敌方指挥中心和补给线的破坏。空军的使用需要严格把握时机,过早投入可能导致损失惨重,过晚则可能错失战局转折点。制空权的争夺往往直接影响地面部队的作战效能,因此空军战术必须与地面行动保持高度协同。

海军战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控制特点。航空母舰作为核心战力,其舰载机能够实施远程打击,战术上采用机动编队保持安全距离。战列舰和巡洋舰负责火力支援和护航任务,潜艇则专注于破坏敌方航运线。海军战术的关键在于舰队编组和阵型保持,不同舰艇需要形成互补火力网,同时要防范敌方空军和潜艇的突袭。海域控制权的争夺往往需要多兵种协同,单一舰种很难独立完成战略目标。
伞兵实施敌后空降作战,重点破坏敌方通讯枢纽和补给基地;工兵负责修筑防御工事和排除障碍物;反坦克小组专门伏击敌方装甲单位。这些兵种的战术价值不在于正面作战,而是通过特殊技能改变战场局部态势。使用时需要精确掌握敌方布防弱点,选择最佳切入时机,同时要预留撤退路线避免被围歼。特种兵种的战术成功率高度依赖情报准确性和指挥官的临场判断。

步兵与坦克的步坦协同、空军对地面的近距离支援、海军舰炮对登陆作战的掩护,这些经典二战战术在游戏中都被完整还原。不同兵种的战术节奏差异要求指挥官具备全局视野,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动态调整兵力配比。战术层面的微操固然重要,但战略层面的兵种组合与时机把握才是决定大规模战役胜负的根本因素。